-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栏[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数[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收[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投[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征[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刊[05/20]
2015年河南省古代文学年会会议综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5年11月13—15日,由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十三五”河南古代文学研究展望暨河南省古代文学2015年年会,在洛阳
2015年11月13—15日,由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十三五”河南古代文学研究展望暨河南省古代文学2015年年会,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来自河南省的20余所院校,南开大学、南通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外院校及机构的8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共提交论文60余篇。?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进行大会致辞,宣布了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换届情况,并宣读了新一届会长张大新教授及常务理事等人员任命名单。?张大新教授对河南省各高校近年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和汇报,从学科建设、项目申请及论文发表情况来看,河南省古代文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幕式上,南开大学孙克强、南通大学王树林、河南大学张大新、郑州大学罗家湘、安阳师范学院王守雪等学者,相继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其后,会议围绕“古代文论的现代诠释”“文学文献整理研究”“戏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原文化与文学”等主题进行分组讨论。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历来是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中,有的从文体角度探讨诗学演进之规律,有的则从文学发展角度反观文论之生成;?既有传统的古代文学理论诠释文章,也有以当代文学理论进行解读和诠释古代作品之作,理论视角颇为新颖,研究视野宏放开阔。 对于古代文论的探讨方式,有的重视整体观照和全面梳理。?如南开大学孙克强教授在《宋代词学与诗学》中提出:?在宋代词风演变的过程中,批评家先用诗教理论批评词体、排斥词体;?继而用诗学理念诠释词体,将词体纳入诗学的轨道上来,最终融入诗体的品格气质而形成了新的词体。?宋代词体的发展史就是诗学对词学的影响史,也是诗学与词学相互借鉴交融的历史,是词学逐渐接受诗学改变自身的历史。?洛阳师范学院刘继保教授的《〈红楼梦〉评点中的拟史批评》一文,将“拟史批评”引入《红楼梦》评点研究视野,认为《红楼梦》中的拟史批评从史传的角度对小说进行阐释、批评,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史传来指认小说文体,透过春秋笔法寻求微言大义,以史传来比附小说的叙事成就。?安阳师范学院的张秋娥在《南宋文章评点在我国古代文章学史上的价值》中从文章评点的角度入手,阐释了南宋文章评点选本中所蕴含的文章学内容。?商丘师范学院张甲子的《论“清”的哲学渊源与理论演化》将中古美学风格中“清”这一概念的演化路径,从哲学与美学角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探究。?河南教育学院孙津华的《从“文话”视域看文体的品评方式——以“七”体为例》一文,以“七”体为例,探讨了古代“文话”类著作在辨析文体诸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有的从个体入手,以小见大地探究整体演进规律。?如安阳师范学院王守雪的《黄侃文学观念的重新检讨》,从黄侃以“文辞”论文学入手,对黄侃文学观念进行重新阐释和检讨,认为黄侃的文辞理论对革新当前文学语言的浮薄、芜杂、低俗等误区有重要意义。?信阳师范学院张振龙的《曹操创作对引〈诗〉传统的发展及其文学影响》统计分析了曹操诗歌中的引《诗》情况,肯定其在引《诗》传统中的地位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信阳师范学院张硕的《论“元祐体”诗歌与惠洪词体创作之关系——以惠洪〈浣溪沙〉次韵词为例》认为惠洪效仿“元祐体”诗填词揭示了宋代诗僧接受典范的嬗变,其与“唐宋变革”现象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河南大学郑慧霞的《〈红楼梦〉中贾母话“语”艺术简论》以贾母为例,详细地分析了《红楼梦》中人物之“语”从内容到风格、从味道到效果的艺术韵致。 也有发凡作家文学理论之价值与作用者。?如周口师范学院丁恩全的《何家琪的文章理论与文章创作》,重新发掘了河南籍作家何家琪的文学业绩,确认其在清代文章学理论及创作中的价值和地位。?信阳师范学院黄治国的《声兼两面:清人薛所蕴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关注不够的薛所蕴诗学思想及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河南理工大学刘坡的《李梦阳晚年对诗歌复古理论的反思与坚守》认为李梦阳晚年向民间求真情、真诗,完善了复古理论,使明诗由淳雅正大一变而为雅俗齐鸣。?信阳师范学院杨有山的《试论王安石议论文的“揭过法”》一文,细致分析了王安石议论文中“揭过法”的深层内涵和特点。?此外,河南教育学院张雷宇的《唐宋思乡归隐词的生态解读》以生态学视野解读唐宋思乡归隐词的文学价值;?周口师范学院王彦明的《佛教视阈下的钱谦益诗论体系探微》以佛教为切入点,认为钱谦益借用佛教理论构建起较为完备的诗论体系;?许昌学院姜荣刚的《留学生与晚清小说关系考论》以晚清留学生小说家群体为研究对象,连接起晚清与现代文学的纽带。?以上诸文,或以西方理论为参照,或采用跨学科的视角,阐释古典作品或梳理文学脉络,富有新意,创见迭出,显示了宽广的学术理路和开阔的研究视野。 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文论是与文学相伴生的内容,对于文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有助于阐发作家作品的内涵。?在本次会议上,诸学者能够从学理的深度,结合自身学术特长,自觉将文论研究与文学史的演进相结合,既突出文论研究自身的特点,更体现文学研究之指归,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古典文学文献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也是近年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次年会所提交的文学文献论文数量可观,内容丰富,文献可靠,考证详密,结论信实,体现了河南学者严谨、创新、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 有从事基础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和思维结晶。?如南通大学王树林的《明清时期中州文学文献研究》,将河南省地域特点与文学文献结合,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明清时期中州文学文献的基本情况,为明清中原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安阳师范学院杨景龙的《〈花间集〉校勘的几点说明》,将国内各地图书馆内藏有的《花间集》版本收罗殆尽,比勘几十个宋、明、清及近代的《花间集》版本和重要选本,辑为集校勘、笺注、疏解、集评为一体的完备版式,堪称文献研究的典范之作。?洛阳理工学院赵棚鸽的《唐代经学教材的修撰与沿革》分析了唐代经学教材的三个使用阶段,认为虽然唐代每次修订经学教材都广有异议和争论,但每次都是对儒学体系的加固。?洛阳师范学院李建华的《略论先秦时期文献成书、积聚与散佚的内在机制》,从教育传承、选择接受、更新淘汰等角度,分析了先秦时期文献成书、积聚与散佚的内在机制。?周口师范学院张冬冬的《明清地方诗文总集编纂刊刻考》由明清地方诗文总集的编纂、刊刻切入,考述其成书过程,从侧面彰显了此类总集的文献价值。?周口师范学院张慧琼的《明代抗倭诗人述略》以明代抗倭诗人的创作情况及诗歌内容为中心,从抗倭将帅、抗倭幕府文人、其他文人等角度入手进行了梳理和考察。 有从文献入手对传统观点进行重新辨析的考辨之作。?如南阳师范学院刘畅、韩国良的《〈离骚〉“女媭”寓意新辨》,在对传统观点梳理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对《离骚》中出现的“女媭”角色考察得出,“女媭”象征一位年事较高、涉世较深、做事圆滑的楚国老臣。?其一方面善于自保,一方面良心未泯,故而申申以詈屈原。?洛阳师范学院梁奇的《〈论语·述而〉“执礼”所指与孔门的再认识》对“执礼”之义进行考述,进而对孔子所执朝廷之宾、凶之礼进行考察,得出孔门在执掌朝礼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仁以为己任”“弘毅进取”的新儒特质的认识。?新乡学院夏继先的《言而无信岂可恕乎——《〈宰予昼寝〉新解》通过考证,对“宰予昼寝”的传统解说进行了一一辩驳,认为孔子之所以怒斥宰予,原因在于宰予的“不信”。?宰予的言行不一、言而无信,触犯了儒家的基本人生信条。 也有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考证之作。?如洛阳师范学院高慎涛的《中唐文人卢载墓志及其文史价值》以新出土的洛阳墓志为材料,考察了中唐文人卢载的生平事迹,弥补了《全唐诗》《全唐文》中卢载小传的不足以及唐代诗文之阙,为中唐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文学史材料。?商丘师范学院金璐璐的《班彪〈北征赋〉的创作背景及其赋史价值》对班彪《北征赋》中所涉及的目的地、写作时间、写作主旨逐一予以考证辨析,认为其不仅反映了两汉之交文人的生活状况,且上承屈骚精神,下启引史入诗、借史咏怀的抒情小赋,具有重要的赋史价值。?郑州师范学院王魁星的《李于潢生平、著作考述》对清代道光年间河南籍诗人李于潢的生平、仕宦、游历和著作进行了细致考述。?安阳工学院陶运清的《文字之交:晚清词人周星誉与金武祥交游考》考察了晚清词人周星誉与金武祥的交游活动,通过周星誉对金武祥著作的序跋、眉批,透视周星誉的诗学主张。 还有以文体为中心的文献梳理之作。?如洛阳师范学院张昌红的《铭、铭文与铭体简论》,通过考察先秦大量器物中所记录的铭文内容,梳理了铭文在内容、地位、题材、篇幅、句式、押韵、书写载体、风格、分类等诸方面的复杂变化。?周口师范学院王骞的《宋代一般寿词内容要素研究》对宋代祝寿词的内容要素和写作模式进行细致探究,既为当今读者从实用角度学习祝寿文学的写作手法提供借鉴,又能全面把握宋代词人的心声心态。?周口师范学院李慧琳的《〈文苑英华〉中长安赋概论》一文,考察了《文苑英华》中的240余篇以长安人物、事件、历史、山川地理、宫苑、社会风俗为题材的赋作,归纳总结了其在内容、题材、体式、表现手法、写作程序诸方面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河南理工大学姚军玲的《〈红楼梦〉德文翻译研究——基于编译、节译本和全译本的比较》,则以比较文学的方式分析了《红楼梦》的德语编译、节译和全译文本,考察在中德文化夹缝中的译者,是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对《红楼梦》进行阐释传播的。?这一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为我国经典文学的国际化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值得重视和提倡。 相对于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文学文献的研究相对枯燥,研究历时长,成果收效慢,属于典型的冷板凳学问。?但文学文献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学研究中不言自明。?如果没有文献的整理与收集,古代文学的研究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是众多学者不慕名利、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方有河南古代文学研究的“根柢槃深,枝叶峻茂”。 传统戏曲与河南地方戏是河南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特色领域,其与文化传播之关系备受学者关注。?以张大新先生为代表的戏曲研究,已取得了斐然成绩。?本次会议中关于戏曲研究的讨论,涉及戏曲史的发展、曲体声腔的演变、曲学思想嬗变等方面,展示了河南学者在戏曲研究中的独特思致和开阔视野。 在戏曲家的曲学思想和创作实践方面,张大新先生的《樊粹庭与近现代豫剧的变革和发展》认为,樊粹庭圆融畅达的戏剧观、固本求新的编导理念、贴近舞台和大众的创作方法、雅俗相兼的审美理想,为豫剧步入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其剧作多样的题材类型、丰富多元的主旨意向、个性鲜活的舞台群像、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成为后世戏剧奉为圭臬的艺术范式,成就了举世公认的“现代豫剧之父”和“地方戏改革四大家”之一的卓越历史地位。?河南大学梁帅的《本色行当与启迪教化——王铎曲学思想平议》,重新发现了明末清初的书画家王铎的曲学思想,认为其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戏曲表演的本色当行,宣扬启迪教化的戏曲功能等方面,既反映了明清易代戏曲审美的显著特征,也表现了贰臣文人利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利倾向。?河南大学张召鹏的《朱有燉杂剧中的脚色设置》认为明代初期朱有燉杂剧虽然与元杂剧的脚色设置相仿,但分类更为细化复杂,分工更加明确合理,使用更加灵活自由,突破了元杂剧一角独唱的范式。 在戏曲史考察方面,洛阳师范学院刘恒的《豫剧“红楼戏”述评》全面考察了豫剧“红楼戏”的剧目和剧本,分析了其舞台演出情况,认为“红楼戏”不仅丰富了豫剧剧目,使豫剧艺术在类型上更趋全面,更在豫剧转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渠道,豫剧“红楼戏”为《红楼梦》的传播吸纳了更广泛的接受群体。?洛阳师范学院张青飞在《明刊戏曲插图本考述》一文中,主要考察了明刊戏曲插图本的概况与阶段特征,认为大量刊刻的戏曲插图本促进了戏曲的阅读,为剧本提供了新的阐释,带来了新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插图形态的演变也意味着戏曲的雅俗之变。?河南教育学院韩丽霞在《“非遗”视野下河南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中提出,应当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充分挖掘河南地方戏的文化资源,做好河南地方戏的保护传承工作,这对河南地方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曲目研究方面,安阳师范学院张同利的《阐释、传播与文学经典的形成——以元稹〈莺莺传〉的传播接受为例》,分析了元稹《莺莺传》的经典品格及其在唐五代文人中的传播情况,宋金元文人对其阐释、改编及其在士庶中的传播情况,明清至民国时期在西厢戏剧刊本和小说选本中的传播情况,以此折射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平顶山学院岳上铧的《元杂剧〈陈母教子〉中的母训与子孝问题研究》认为学界对于关汉卿的元杂剧《陈母教子》贬多誉少,但对该剧应从历史历时的发展中重新审视其母贤子孝剧旨的意义,从而突显母训与子孝的传统积淀与历史必然性。?河南大学徐芳芳的《元杂剧中高利贷角色考论——以〈窦娥冤〉为例》一文,以《窦娥冤》为例,从历史学、经济学的视域来论证高利贷在民众经济生活中所起到的缓冲作用,还原了高利贷在经济运行与百姓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周口师范学院李治中的《传播道家文化的新神仙道化剧——评越调〈老子〉》认为,越调《老子》是河南省越调剧团演出的成功剧目,它借助舞台成功传播了老子道家文化,同时该剧又有神仙道化剧的某些特点。?但其以民间俗信为基础,反映与表现的是当下时代,只能算是一出新神仙道化剧。?黄淮学院赵静的《意象批评与“群英乐府格势”》发掘了《太和正音谱》中“群英乐府格势”对于意象批评方法的继承和运用,总结了其成败得失。?周口师范学院杨蕾的《符号学视阈下戏曲舞台色彩的表征意义》认为,戏曲色彩作为符号体系,既包含了戏曲色彩表达层面上传情达意、构建审美意象的能指部分,也涵盖了戏曲色彩内容层面上隐喻秩序、组成别异功能的所指部分,是戏曲舞台最具表征意义的视觉符号。 地方戏曲在河南文学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本着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心和热情,河南省许多高校及研究机构充分利用已有的便利条件,开展了大量保存、研究工作。?许多学者着力发掘散落在民间,未经开发的戏剧曲目、戏剧家、剧团等内容,希望在努力延续地方文化传统的同时,为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资鉴。?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民族文化的保存做出了卓越贡献。 身处洛阳,中原文化与河洛文化自然是此次会议应有之义。?河南学者的研究多能结合地域文化优势,深入探讨中原文化精神与河洛文明之价值。?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中原文化研究方面,今后不仅需要继承与发扬传统研究理路,更需要努力拓宽研究畛域,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研究视点和新研究范式。?本次会议的讨论,从历时角度看,多集中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阶段。 先秦两汉文学多从美学角度阐发文学内涵。?如郑州大学罗家湘的《污泥里开出的莲花——论屈原的诗魂》认为,虽然“兰”在屈原作品中出现较多,但屈原对于莲荷的喜爱也很突出。?莲花洁净清香、不弃凡尘、不染污浊的品格正是屈原诗魂的象征。?中华文学对于屈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接受,代表着楚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整合的成功。?南阳师范学院韩国良、刘畅的《论帛书〈老子〉的出土与老子“无为”美学命题的确立》一文,通过对帛书《老子》的考察,颠覆了以往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解释,认为“信”当训为“申”,此句应为“申言不美,美言不申”,其意义符合老子所提倡的“无为”美学。?平顶山学院田瑞文(《李陵事件与〈史记〉书写的真实性问题》)认为,通过对李陵事件的史实还原以及考察司马迁对李陵事件的认识,可以看出司马迁追寻情理之真、逻辑之真的历史观念,本于孔子《春秋》“当一王之法”而来,旨在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推演历史可能的走向。?许昌学院马宝记的《“大”贯穿项羽生命悲剧的美学内涵》认为,项羽一生由“大志”而“大气”,终成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复以“大悲剧”收场,因此,“大”是项羽一生展示出来的最为典型的性格特征,也是项羽的生命之魂。?安阳工学院刘凌云(《汉乐府诗女性形象的传承与衍化》)认为,汉乐府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诗经》密切相关,反映出文学发展的延续性,同时又对汉以后的文人拟乐府和吴声西曲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平顶山学院何梅琴的《〈诗经·国风〉中伏牛山地域民歌研究》通过对《诗经·国风》中地域民歌的考察,揭示《诗经》中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率真奔放的爱情诗歌、缠绵悱恻的忧思情怀,与伏牛山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及文化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多关注历史文化与文学演进之关系。?洛阳师范学院王建国(《论永嘉中原南渡士族与东晋文学发展之关系》)认为,永嘉之乱客观上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南北方文学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空间格局,对中国文学的布局、流派、题材和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王海升在《曹魏文化与许昌》中提出,曹魏文化与刘蜀文化、孙吴文化相较而言,具有高度的解放性、鲜明的创新性、完全的开放性和文武的兼备性。?曹魏文化在许昌起源,在许昌昌盛,许昌是曹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赵彩霞(《阮籍与陶渊明酒趣之异》)认为,阮籍和陶渊明都生活在魏晋时期,虽然相隔百余年,但在洒脱不羁的魏晋风度表现上,仍一脉相承,同样有感士不遇的悲慨,同样嗜酒如命,但品酒时的心情却因后期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悲苦和闲适的差异。?河南工程学院冯源在《西晋洛下文士雅集考》中详细地考证了西晋洛阳文人的交游、雅集情况,并联系西晋文学走向,考察了文人雅集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唐宋文学多关注个体与群体之文学表达及文化心理。?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郭树伟(《独孤及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焦虑》)认为,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独孤及的文化认同行为,表现在对独孤家族的家谱建构、援引佛家和道家思想对儒学思想进行的重构、独特的“嗜琴”文化行为艺术上,由此表明以独孤家族为代表的北朝士族入唐后的文化认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强化。?信阳师范学院陶广学(《唐太宗与〈礼记〉学》)认为,唐太宗精通《礼记》,其在学术、政治、生活、诗文创作等多方面对《礼记》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这大大提高了《礼记》的学术地位,是其名列《五经》的一个关键因素。?洛阳师范学院刘艳萍的《熙宁、元丰洛阳文人的群体园林书写及其文化意蕴》一文,考察了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洛阳文人的群体活动情况,认为文人们在洛阳营造园林,作为日常起居聚会游赏之所,亦寄托了个人的人生意趣。?他们对园林进行了大量的文学书写,丰富了其隐逸文化蕴涵,也表现了主体的人格追求与心态特征。?河南科技大学殷海卫(《白居易居洛闲适诗的审美三境及其文化阐释》)认为,白居易居洛闲适诗再现了他的三种不同人生境界——饥餐困眠、知足无求的日用境,在家出家、任运遂性的自在境,包容互摄、不二无碍的圆融境。?这种诗意栖息是洛下文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典型写照,也是中唐社会政治的真实镜像。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原文化研究需要注意的是不宜过于突出强调中原文化之广、之博,如此则有泛化乃至虚化中原文化特色的危害。?相反,要突出强调中原文化之厚与精。?因此,在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围绕对中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群体、现象等内容,希望以此发掘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突出地位和价值。?中原文化品格中的温柔敦厚、广博易良,在学者们的研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总体来说,此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多能从“文本、文献、文化”出发,富有创见,新意迭出,论文点评以实用为主,不空泛、不虚美、不隐恶,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古代文学守正出新、朴实无华的学术传统。?尤其是青年学者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突出,展现出严谨的学术训练、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传薪续火的学术传承。?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刘继保院长在大会学术总结时提出希望,提倡青年学者秉持古人“经世致用”的学问精神,走出书斋,将学术成果转换成社会知识财富,为当前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最后,张大新会长指出,此次会议是一次健全机构、承前启后、提振精神、规划未来的盛会,在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历程中树起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文章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lysfxyxb.cn/qikandaodu/2020/073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