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栏[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数[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收[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投[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征[05/20]
-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刊[05/20]
魏晋诗词中的洛阳风貌与人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有言道,“河洛自古富才雄,汉魏文章半洛阳”。魏晋诗人吟咏洛阳的诗篇,既是洛阳的风貌及人文图,又是展现洛阳盛衰的窗口。现以昌炳兰《历代名人咏洛阳》所编选的诗篇为基础
有言道,“河洛自古富才雄,汉魏文章半洛阳”。魏晋诗人吟咏洛阳的诗篇,既是洛阳的风貌及人文图,又是展现洛阳盛衰的窗口。现以昌炳兰《历代名人咏洛阳》所编选的诗篇为基础,辅以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诗词中的洛阳风貌与人文。
昌炳兰先生汇编的《历代名人咏洛阳》,收录了自秦汉至元明清时期著名诗人吟咏洛阳的作品;其中,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辑录14 首,囊括了11 位魏晋诗人的名篇。现选取诗人的作品加以赏析,对于其中并不侧重洛阳风貌和人文,只是简要地提及洛阳地域,如阮籍的《咏怀诗》(主要是抒发阮籍出世的愿望和情怀,寄情游仙),或者对主题展现关联不大的诗篇,如《赠白马王彪》(主题重在揭示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不是论述重点,故不纳入研究范围。
一、荒凉残破、民不聊生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描绘的是董卓乱政给洛阳带来的荒凉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前八句主要回顾了汉末的历史,用辛辣讽刺的笔法揭示了汉末统治者任用非贤,昏庸无能。从第九句开始转入董卓的乱政:乱贼董卓把控国家政权,杀少帝,灭京城洛阳,毁坏了汉朝的基业,烧毁了东汉帝王的祖庙。他还挟持了献帝迁往长安,一路上百姓哭声遍地、惨不忍睹。这是一幅洛阳民生图,结合史实,可知董卓在西迁时火烧洛阳宫殿、宗庙及百姓住处,周围数百里无一幸免。洛阳火劫,政权人劫,洛阳从东汉梁鸿《五噫歌》中的“宫阙崔嵬兮”转变为一地衰败。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是全诗中最能反映曹操心境的诗句,抒发了他难以言喻的悲伤和感慨。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诗人登上北邙山的山坡,遥望洛阳四周的群山。“寂寞”体现了洛阳在被焚毁后的凄冷孤清,“尽”字更是展现了这场火劫的整体破坏。曹植以夸张而极富感染力的笔触勾勒了沧桑的洛阳:被焚毁的洛阳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废墟上的杂树高耸入天。寻不到以往的老人,只见到青春少年。找不到可以走的路,荒芜的耕地不复耕种。游子早已认不出这被破坏得七零八落的田间小道。田野无比萧条,人烟稀少。目睹这一切的曹植,悲伤抑郁到“不能言”的地步。
此外,《洛阳赋》现存的四句:“狐貉穴于紫闼兮,茅莠生于禁闱。本至尊之攸居。□(此字脱失)于今之可悲。”同样展现了洛阳被董卓焚毁后的满目疮痍,一个“悲”字足见曹植心中的凄怆伤怀。
而在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张载所写的《七哀诗》(其一),以“北芒”开篇,即洛阳北面的山脉,讲述古代帝王的陵墓在混乱年代被破坏的乱象。汉陵的荒败与汉末凋敝的洛阳遥相呼应,进而怀古伤今,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
董卓之乱后,诗人吟咏洛阳重在“荒凉残破、民不聊生”,展现了洛阳古都被焚毁的衰败景象,流露出对此的惋惜悲伤之情。在此类诗词中,基调偏向“哀”,情感态度较为直观。
二、繁华而富有朝气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鱼龙瀺灂,山鸟群飞。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邦畿”是直属天子的疆域,即洛阳。嵇康的作品回顾昔日与兄长嵇喜在洛阳游玩的情景,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对于研究正始时期的洛阳风貌有一定的价值。从诗词中,明显可观洛阳的景象富有朝气:“萋萋”可见草木的茂盛之状,带有生机勃勃的气息。游鱼激起阵阵水声,山中的鸟儿高飞,呈现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在这样的自然中游玩,自然是流连忘返,早已把归家抛诸脑后。
结合史实可推测,这种富有朝气且倾向于自然生态的洛阳风貌,与曹魏重建洛阳的时间相契合。虽然在嵇康的诗词中无法直观到洛阳重建后的繁华,但仅从自然环境的生机盎然中,也不难产生洛阳不复荒芜衰败之感。
文章来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lysfxyxb.cn/qikandaodu/2021/0112/499.html